《宗教养生宝典》
生命对人来讲是最珍贵的,珍爱生命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保持生命的健康和延长生命的时间。而这正是道教养生修炼的宗旨和目的。
中国道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有关文献汗牛充栋,经过数千年实践和现代科学的考量,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效用已被证实。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细致的、系统的、被道教所公认的养生方法。
本书从挖掘道教养生精髓、有益于健康长寿的目的出发,编辑整理了道教养生学的一些经典著作,从入门功夫的《学仙必成》讲起,逐步深入到内丹修炼方法的论述,内丹主要讲述张三丰一派的养生修炼方法。女性朋友则可在掌握入门功夫方法后按《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所著方法进行养生修炼。
在没有师父的情况下,按着道教修炼方法养生,首先要在了解了道教养生的基本知识后,从《学仙必成》所载静功修炼入手,逐步深入后要读懂《万神圭旨》等其他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并要明了内丹炼养方法。当然,只练入门功夫亦有很好的祛病保健养生效果。
道教养生入门以近代养生家陈撄宁所著《学仙必成》最为通俗易懂,本书收录了陈氏原稿。《万神圭旨》系明代尹志平真人高弟黄元吉承其秘旨所著,也是道家内丹修炼的秘中之秘。其中详论内功修炼过程和细节手法,本书编录之。
编辑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道教养生文化,给有志于道教养生保健的朋友提供经典指导。书中所载方法,俱是引经据典之论证和叙述,编者衷心希望读者能利用道教养生这一神奇方法进行养生保健,并因此而健康长寿。
任修瑾编者
道教的基本内容
道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它兼收并蓄,庞杂多端,《道藏》中收入易类、医家、术数、杂家、诸子、地理、天文之书。著名道士陈撄宁云:“总而言之,道家学术,包罗万象,贯彻九流,本不限于‘清静无为’消极之偏见,亦不限于炼养、服食、符箓、经典、科教狭隘之范围。”
《道藏》经书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为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和正一部;十二类是: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民国时期陈撄宁先生又提出将道书分为十四类的设想,即:道家类、道通类、道功类、道术类、道济类、道余类、道总类、道史类、道集类、道教类、道经类、道戒类、道法类、道仪类。近年来有的道家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提出将道教的内容分为道教史学、道教神学、道教伦理学、道教哲学、道教科学和道教文学艺术六大门类。此外,还有道教音乐、道教建筑、道教民俗等项内容。
道教养生中的一些修炼方术,包括炼丹术、黄白术、医方、仙药、服饵、辟谷、导引、行气、存思、守一、按摩、健身术、养生术、诸家气法、房中术、内丹学等,皆属于道教科学的范围。因为这些方术都有科学的意义,它们包含有古化学、医药学、性科学、老年养生学、心理学、体育学、人体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
道教与养生的关系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李约瑟博士是在中国多年研究道教修炼学的西方学者,他的这个观点是十分精到的。道教养生术的产生发展同中国古代的这种神仙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兴起于战国时期,其核心是认为人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而成为神仙。庄子曾描述过那个时期人们心目中的神仙形象:“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养生术就是被认为能使人达到这样一种神仙境界而同神仙家发生关系的。而最著名的养生得道之士也被冠以神仙之名,如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八仙之一吕洞宾,丘处机等。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西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他强调:“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葛洪认为神仙是由凡人经过修炼而变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是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在葛洪看来,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长生久驻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而要长寿则需采用一定的养生保健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 持健康强盛。而这些手段即是道家养生修炼学的主要内容。
道教养生思想(1)
道教养生注重现实的存在,重视生命本身,爱气养神。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1.重人贵生
在道教徒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重视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为此,东汉时期的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提出了重命养躯、乐生恶死的主张。《太平经》认为:“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通过什么来致长寿呢?《太平经》提出:“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也就是说,人应当对自身性命躯体加以重视爱护并加以自我锻炼和养护,才能够求得长寿。这是一种积极的古代养生认识。
《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来,当虑其先。”《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西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更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道教养生家的论述,反映了一个主旨:即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养生,以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通过各种修道养性来促进健康长寿,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
2.元气论
《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悦悦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太平经》认为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养生长生,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方法:“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做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
道教元气论的论述是: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
道教理论认为天地生阴阳,阴阳交合,乃生万物。“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这就是说,人的情性形命皆禀自元气。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上清洞真品》指出:
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故帝一回风之道,沂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3.人天观
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反映了道教养生家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道家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它们有共同的生成、变化、盛衰规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一兴一衰,无有解已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家继承了《黄帝内经》提出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养生治生的主张,并贯彻于养生实践之中。道教的很多炼养方法都十分强调按季节、月份、时辰进行修炼,而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时间性和季节性。日常摄养卫生之法更有一系列对时间和环境的考究。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是由道教的人天观决定的。
道教养生家认为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周易参同契》利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这一观点:“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
4.人体观
道教养生的人体观继承和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体结构模式,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这种观点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易传》通过阴阳八卦体系,将天人进行了排比对应,如乾卦在自然为天,在人体为首,其地位为君、为父,其属性为阳、为刚,坤卦在自然为地,在人为腹,其地位为臣、为母,其属性为阴、为柔,等等。同样,其他人体部位都通过卦象与某一自然现象和属性对应联系起来。
内丹家在修身炼丹过程中,总结并发展了一整套人体认知模式。他们认为,天地犹如一大炉鼎,日月运行其中,人体犹如一小炉鼎,精气上下流动。他们使用八卦的乾、坤二卦来作自然人体定位,乾上坤下,象征自然的上天下地、人体的上肢与下足。然后,用坎、离二卦来表示自然之日月及人体之精气在炉鼎内上下往复升降运动。他们认为,阳中含阴的离卦和阴中含阳的坎卦代表着事物内部的运动属性,这就是“易”。“易”的内涵就是阴阳坎离所代表的日月精气的运动属性。“乾天坤地,吾身之鼎器也;离日坎月,吾身之药物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列天地配合之位;离东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门。反求吾身其致一也。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坎离二者周流升降于六虚,往来上下,本无爻位。吾身坎离运行乎鼎器之内,潜天潜地,岂有爻位哉。” 。。。。。
高级会员免费下载 ......
本站资源您能用又能卖、大家赚钱才是硬道理 ! 会员批量打包下载入口
还有千G泡妞性爱千术开锁网赚绝招等海量资源登陆进入会员专区查看下载